| 
 2025 年 7 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未提 “房地产”、聚焦城投平台出清的决策,标志着城投行业告别传统融资平台模式的转型进入 “倒计时”。“积极稳妥化债、严禁新增隐性债务、有序推进出清” 的明确指示,叠加 2024 年多部门《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意见》中 “2027 年 6 月前实现融资平台清零” 的硬要求,让市场化转型成为城投公司的唯一生存命题,唯有主动破局才能在行业重构中站稳脚跟。 转型背景:政策倒逼与时代必然 城投公司的转型不是选择题,而是政策约束、市场变化与自身发展的多重必然。 政策红线明确划定。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刚性要求与专项政策的时间节点,形成了 “不能等、不能拖” 的转型压力,不合格主体退出已成定局。 传统模式难以为继。城市化降速背景下,基础设施投资空间缩窄,依赖政府信用融资、靠财政补贴维持的旧模式,已无法适应监管要求和市场环境。 市场逻辑全面主导。会议未提房地产的信号,意味着城市发展将更少依赖土地财政,城投公司必须从 “政府附庸” 转向 “市场主体”,靠自身盈利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。 转型核心:锚定 “335 指标”,重构市场化能力 城投转型的本质是信用独立与能力重塑,监管提出的 “335 指标” 为转型提供了明确标尺,也是构建市场化核心能力的关键抓手。 吃透 “335 指标” 核心要求。非经营性收入占比不超 30%、非经营性资产占比不超 30%、财政补贴占净利润比重不超 50%,这三大指标倒逼城投公司摆脱对政府的依赖。 筑牢化债与资产整合基础。短期内通过债务置换、资产划转等方式优化资产负债表,将区域内成熟经营性资产装入公司,快速达标 “335 指标”;长期则聚焦真实、可持续的现金流创造,避免 “伪转型”。 培育两大核心竞争力。一方面强化产业运营能力,从 “建城市” 转向 “营城市”;另一方面提升市场融资能力,摆脱政府信用背书,以企业自身信用获取市场化资金。 转型路径:因地制宜的三大实践范式 转型无统一模板,成功案例已验证多元可行的路径,核心是结合区域资源与自身基础精准定位。 路径一:城市综合运营商 —— 盘活存量资产 依托城市建设积累的资源,聚焦水务、园区运营、城市服务等经营性领域,实现资产保值增值。山东平度城资通过划转水务集团、园区资产、城市服务公司等优质资源,形成六大业务板块,2024 年成功获得 AA + 评级并发行公司债,为区县级城投提供了可复制经验。这类转型适合拥有较多城市存量资产的城投公司,关键是把特许经营权转化为稳定收益。 路径二:产业投资服务商 —— 对接新质生产力 围绕 “双碳”、数字经济、新能源等国家战略,采用 “城投 + 产投” 模式,参与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。通过设立产业基金、投资优质项目、推动产业链协同,既实现自身盈利增长,又助力地方产业升级。这类转型要求具备专业投资研判能力,适合产业基础较好地区的城投公司,核心是绑定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。 路径三:多元经营实体 —— 拓展市场赛道 打破基建业务局限,向贸易、保理、科创服务等竞争性领域延伸,构建多元化收入结构。部分城投公司通过开展市场化贸易业务、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等,降低对单一业务的依赖,同时借助科创公司债、保险债权计划等多元融资工具,优化融资结构。这类转型的关键是建立市场化竞争机制,提升灵活应变能力。 转型保障:政企协同与机制革新 城投转型不能孤军奋战,需政企联动破除障碍,同时强化内部治理,为市场化运营提供支撑。 厘清政企边界。政府从 “兜底者” 转为 “引导者”,明确资产债务归属,通过资源划转、政策支持助力转型,同时剥离城投的政府融资职能,推动其以独立主体参与市场竞争。 深化内部改革。构建现代企业制度,推行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,探索超额利润分享等激励措施,激发团队活力;推进业务归核化,砍掉非盈利项目,提升经营效率。 健全风险防控。建立动态债务监控机制、资金调度机制,强化投资管理与舆情研判,防范债务风险与经营风险,筑牢转型底线。 结语:转型是生死线,实干是通行证 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定调,让城投行业进入 “良币驱逐劣币” 的出清周期。不合格者出局是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必然,合格者唯有以 “335 指标” 为标尺,以产业为核、以市场为本,通过资产整合、业务重构与机制革新实现真正转型,才能从 “融资平台” 蜕变为 “产业运营商”。未来,转型成功的城投公司将成为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的核心载体,在高质量发展中续写新价值。 |